公司名稱:Inter Cars (網站:https://intercars.com.pl/)
講師姓名:Mieszko Cybulski
講師職稱:Director
亮點簡介:
Mr. Mieszko 現任職於中東歐地區(CEE) 最大汽車零配件進口商Inter Cars的商務處總監。
以下資料皆已獲得講師授權提供應用

Mieszko Cybulski

 
 
波蘭汽車產業情況:
波蘭的汽車零組件產業很強 ,有許多車廠(Fait、Volkswagen、Oberursel等),但沒有自有品牌車。每年創造約33萬個工作機會,及450億歐元產值,佔波蘭GDP百分之8。波蘭現在為全球汽車零件出口排名第9大國

汽車產業趨勢 汽車產業英文 汽車產業2020 汽車產業2019 波蘭汽車產業 全球汽車產業 2020全球汽車產業 歐洲汽車產業分析 2020全球汽車產業現況 汽車產業鏈

 
歐洲國家汽車車輛數目與平均車齡:
波蘭的官方數字是2千3百萬台車,但因波蘭不需註冊登記自己的車,依Eurostat以及Intercars的數據,實際應有將近8千萬台車,平均車齡將近14年。更精確的說,波蘭車齡的平均數字是13.9,歐盟平均是10.8、克羅埃西亞平均14、 愛沙尼亞接近16、立陶宛將近17(註:台灣約11年)。

汽車產業趨勢 汽車產業英文 汽車產業2020 汽車產業2019 波蘭汽車產業 全球汽車產業 2020全球汽車產業 歐洲汽車產業分析 2020全球汽車產業現況 汽車產業鏈

 
波蘭新車銷售與款式:
2020年這六個月的新車銷售減少了35%,進口二手車也少很多,目前熱門車款是小型家庭車及SUV運動休旅車。
 
 
歐洲人均車輛數:
官方統計波蘭有2千3百萬台車,每1千位居民擁有617輛車,其他中東歐國家如克羅埃西亞,每千人有400台車,匈牙利少於400 、拉脫維亞329、立陶宛500、歐盟國家平均 531台
 
COVID對波蘭汽車零件的影響
根據Roland Berger分析,今年汽車零組件的銷售平均會下降百分之5到10,有些公司可能只有負數或零,不過我認為明年應該會回到正常狀態,亦即介於0到百分之5之間的成長。有趣的是,輪胎與電池市場的狀況看來比機械零件好很多,以下說明:
-輪胎
輪胎的回復狀況很快。5月時正15%,不過中東歐在那時正是我們把冬天輪胎換成夏天輪胎的時候,我們通常是在3月換胎,而3月底那時疫情開始,所以人們換胎的時間也延後到4、5月,但另一方面,我想不太可能不換胎 ,夏天會讓冬胎耗損更快,所以必須換。
-電池
電池的回復狀況更好。因為人們待在家,好幾個禮拜沒有用車,導致電池壞了,也因此數值表現很好。
-機械零件
情況最糟,因為每個車廠都希望在艱難時期能省點錢,55%決定不要在此時投資工廠所需工具,因此車庫設備的數值並沒有像其他一樣有反彈,此外 80%的工廠決定漲價。
-摩托車
為了避免搭乘大眾運輸,機車的銷量在5、6月也上升
-總結
約有95%的工廠減少服務時間,以便減少支出,但大多工廠存活下來,沒有聽到多少汽車零組件工廠倒閉。

汽車產業趨勢 汽車產業英文 汽車產業2020 汽車產業2019 波蘭汽車產業 全球汽車產業 2020全球汽車產業 歐洲汽車產業分析 2020全球汽車產業現況 汽車產業鏈

 

汽車產業趨勢 汽車產業英文 汽車產業2020 汽車產業2019 波蘭汽車產業 全球汽車產業 2020全球汽車產業 歐洲汽車產業分析 2020全球汽車產業現況 汽車產業鏈

 
波蘭汽車零組件與電商發展
除了像他們公司之外,歐洲還有其他的廠商,例如auto kelly in Czech。電商的好處是,車主容易比較產品、價格,因此讓波蘭的汽車產業的電商正在成長,2018年約佔5%2019年約6%,今年疫情下,預計可達10%
汽車的電商化仍受限產品種類,例如汽車雨刷、燈泡等,車主大多能自行更換,所以這部分的電子商務也比較多。但像離合器、車身件,因為換這些零件需要特殊知識及器材,車主不太可能自己換,還是要去車廠購買更換。比較特別的是輪胎,因為換裝仍需要特殊器材,歐洲車主習慣上網買輪胎,但到車廠換。
除了定期可預見的維修之外,例如電池壞了或意外事故,仍需要去車廠修理。此外汽車零件太大,商品的運費很貴,也是阻礙電商化的原因之一。最後,許多零件像電池、懸吊系統,換了新的需要寄回舊的,這也造成消費者困擾,電池比較容易從車子裡拿出,但像懸吊系統就很難取出。
Inter Cars預估未來15年汽車電子商務會佔30-40%,但與家用品園藝品或服務相比,比例還是比較少。傳統銷售仍會是關鍵,至少對大型零組件來說是這樣。
 

汽車產業趨勢 汽車產業英文 汽車產業2020 汽車產業2019 波蘭汽車產業 全球汽車產業 2020全球汽車產業 歐洲汽車產業分析 2020全球汽車產業現況 汽車產業鏈

 
如何提升歐洲與台灣汽車廠商的業務往來
我與台灣公司和全球公司往來,台灣製造和產品品質很好 ,但台灣的業務人員不像是歐洲典型的業務那樣有野心。
歐洲公司很有野心,會做很多分析,問很多問題:為什麼你買這個?為什麼你不買這個?理由是什麼?我們市場減少了,我們可以一起做什麼改變這樣的狀況?我們現在有什麼?我們可能可以做什麼?我們如何協助你?
我舉個例子,例如我們公司(Intercars)想購買零件,我們向第一家來洽的A公司詢價,A公司說20元,後來別的公司開18元,我們決定和B公司買。幾個月後,A公司都沒人來問我們為何不買了,將近一年後他們才來問說為什麼不買了?我們回答,因為我們拿到更好的價格,18元,A公司才表示我們現在的價格是16。
這是奇怪的地方,我們可以向A廠商買,但是我們並不知道這個價格,沒人在網頁上說明,也沒人跟我們說價格變了,我們不知道變了,A公司才說,訂購的話就會在發票上標示新的價格。
台灣製造商都非常專注在製造零件 ,做出來的東西很完美 ,的確是專家。但是我認為他們在業務領域有所缺乏,但可以借鑒歐洲一些好的做法,這是我的建議。
 
完整訪談內容:
 
 
 
arrow
arrow

    經貿人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