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歷程:
(一)初期引入技術(1945-1990):
台灣戰後僅有簡單之輕工業,機械及鋼鐵等重工業相當缺乏,一直要到1953年才成立了第一家汽車製造公司,並於1956年與美國威利斯(WILLYS)汽車公司合作,成功製造全台首輛吉普車。
我國後來三陽、羽田、三富及中華等陸續成立,但國內汽車因技術不成熟,車廠多與國外車廠簽訂技術合作。舉例來說,裕隆汽車與日本的日產汽車合作,中華汽車則與三菱簽訂技術合作契約,三陽與韓國現代汽車技術合作。
零組件部分,則大多以散裝零件進口組裝,而後才開始導入座椅、懸吊、傳動系統零組件等生產技術,國內鑄造、沖壓、鍛造等技術趨於成熟,剎車、儀表、轉向系統已達到國產化目標後,裕隆汽車公司更於 1986 年開始上市銷售國人自主設計汽車「飛羚 101」,廠商轉趨擴展外銷市場。
(二)中期市場自由化(1990-2005):
台灣為加入WTO,開始了許多開放的準備,例如大幅調低汽車關稅及國產化率,並放寬整車裝配廠設立之標準,也於1990成立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協助廠商加入全球分工體系。
此一時期乃汽車工業之積極發展時期,國內車廠包括裕隆、中華、福特及國瑞亦紛紛成立設計暨技研中心,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開始嘗試出口東南亞(整車及完全拆散進口後組裝CKD),以及經營中國大陸市場,透過兩岸分工體系,逐步將臺灣技術能量導入中國大陸以獲得量產規模效益。此外,也有不少車廠整車,逐步朝向中東、俄羅斯及東協等全球市場外銷與布局。
(三)後期轉型突破(2005-):
此時,台灣汽車廠商已逐步加強在車輛電子化科技產品之多元性技術整合及應用,以產品創新化、差異化及移動價值新訴求等提高品質、形象及行銷服務之經營策略來增加競爭優勢。但因對於國產車而言,因為國內市場小、生產成本相對偏高,進口車因為加入 WTO 後,貨物稅、關稅下降等因素而增加競爭力,造成進口車與國產車價格愈來愈相近。因此,必須找到市場的利基,並且切入電動車的趨勢之中(延伸閱讀:2020臺灣汽車零組件產業觀察(摘要))。
二、海內外市場現況:
(一)國內市場:
根據國內最大的汽車資訊網站U-CAR統計,2020年國內新車銷量達457,435輛國產車及進口車市佔率分別為52.8%(241,748輛) 、47.2%(215,687輛)。國內的龍頭依序為 Toyota國瑞(含Lexus) 、 裕隆日產(Nissan)和臺灣本田(Honda),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國產車年成長5.16%,終結連續3年銷量衰退,其成長主因來上述車廠推出重量級新車,以及海外各汽車品牌普遍面臨車用晶片短缺、海運亂象的困擾。但2021在疫情的影響下,國內有業者如和泰、裕隆集團等,預估2021年車市恐回到2018年的市場規模。
(二)海外市場:
國內業者如裕隆,之前透過經營中國大陸市場的兩岸分工體系,試圖將臺灣技術能量導入中國大陸以獲得量產規模效益。此外,國內廠商外銷以國瑞、中華為主,根據我國車輛同業公會統計,2020年我外銷共19,133量,其中國瑞就佔96%,並以中東為主。
三、臺灣沒有發展汽車工業主因:
對於臺灣未能發展獨立自主的汽車工業,台經院表示,首先是臺灣的煉鋼與金屬產業不強,第二是製造引擎的技術較落後,這使得國產車的品質比不上其他品牌,汽車產業的劣勢在無法自主化。台大經濟林向愷教授認為,拿韓國做比較,該國30年前就透過政府鼓勵愛用國貨,所以韓系車廠可以站穩國內腳步後,再拓銷海外,發展規模經濟,此點是臺灣所缺乏的。即便如此,臺灣或許在成車上較弱,但在平台、代工及零組件上,或許還有許多可以著墨的地方。
參考資料:
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汽車產業鏈簡介,查詢日期:2021.6.2
Artc, 台灣汽車工業發展歷程之回顧&汽車電子市場發展趨勢與策略之探討. 2007.
大紀元,裕隆為何做不起來? 台學者:太重陸市場,查詢日期:2020.4.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