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學(金剛經)來看商場的經營之道」,是個怎麼樣的概念?

 

 

麥可.羅區作者介紹

麥可.羅區(Michael Roach)本是一位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學生,離開美國🇺🇸到印度🇮🇳達賴喇嘛駐錫的達蘭莎拉「色拉寺」研讀佛學。麥可的宗師在一次的打坐中,看到麥可未來將從事鑽石生意💎。麥可原本抗拒,還是在上師的建議下回到美國🇺🇸「經商」,開始了另一種人生與修持考驗,過著內聖外俗的生活,不能讓人發現自己是僧人。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禪坐,然後再驅車前往紐約上班,這樣17年後,成為安鼎國際鑽石公司的副總裁(Andin International Diamond Corporation)。

作者照片(來源:Wiki)

 

 當和尚遇到鑽石的作者頗具爭議性。例如羅區與克莉絲汀.麥克尼利曾經立誓,兩人不分晝夜永不分離。麥可和麥克尼利所謂的「永不分離」指的並不只是心靈上的距離,同時也包括了肉體上的距離,多年來他們兩人從不會分開超過五公尺。 雖同床共枕卻持戒守貞,有人曾問過他的宗師,宗師其實也不認同。

 

作者照片(來源:紐約時報)



 

《當和尚遇到鑽石》書名由來

這本書主題是講如何運用「金剛經」在商場的實質經驗談。理論基礎為金剛經,金剛(不是大戰哥吉拉的那隻🦍)是世界上最堅硬、最珍貴、最受人青睞的寶貝,常被指設鑽石💎。

其實這本書若我們檢視他的英文名稱,「The Diamond Cutter」,也就是「能斷金剛者」,可能更加符合這本書的主題。

作者照片(來源:wiki)

 

《金剛經》為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是由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親自講演的佛經,是佛教《大般若經》六百卷中的精華,與另一部《華嚴經》並稱「經中之王」。《金剛經》是佛陀涅槃後(西元前477年),由大迦葉主持的第一次佛經結集中,根據佛弟子阿難,憂婆離覆誦佛陀所說內容記載而成。中譯本的金剛經則最早要等到西元四、五世紀,由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前來中國譯經,並於西元402年將《金剛經》譯成中文(之後還有五種譯本),而其論注釋不下百種。其中又鳩摩羅什的譯本,因文詞優美易於讀誦、流傳最廣。

金剛經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蔣勳老師曾在《帶著金剛經去旅行》提到,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逐字拆開來翻譯,般若=智慧,波羅蜜多=生命度過虛空,到達彼岸。蔣勳認為,當時候不直接把般若翻成智慧,是因為智慧帶有一點聰明的意思,這樣就失去了旨趣。

 

出國時的飛行讀物:《帶著金剛經去旅行》

 

書名由來

1.空性

一般人對佛法的「空」,有相當不同的認知。作者在書中闡示空不代表「了無意義」,也不是「努力不去想任何事情」,空為「中性」,即人事物本身並沒有好壞,或利弊,全憑我們看待那件人事物的觀點而定。

我們一生會遭遇一些好事或壞事,那些事情本身並無好壞的特質。特質本身也不會自動在他人面前展現出來。或者說他們如同空白的螢幕,不同的人從螢幕上看見不同的事物。而同一個行為,但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例如說,今天今周刊可能對一個保守的財務操作,吹捧至極,但下一個月就說太愚蠢。同樣的,一個大膽的操作,可能一週前被譽為天才,下個月被說魯莽。

所以空性就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其實源自我們本身,我們把一個同事看做是一個討厭鬼或是一個開心果,都繫於我們自身的觀感。

來源:Pexel

 

2.心的銘印

作者用「心之銘印」(imprint)來討論佛教對「業力」(Karma)的觀點,業力不是說是我踩死一隻螞蟻,下一輩子會變成螞蟻被踩死,而是說心像一個很敏感的底片,做一件事情會拍一張照,慢慢隨著時間會成像,所謂的好事壞事,其實是心裏的好的銘印、壞的銘印感。

作者以三個採購人員的實例,說明銘印的作用,甲福至心靈,撥了一、二通電話,就輕而易舉地達成使命;乙必須多打幾通電話,多費一些力氣,但最後還是完成任務;丙呢?他費了所有的力氣,還是沒能達成任務,基本上丙是失敗的。

為什麼三個人接受一樣的任務,卻有不一樣的結局呢?就因為我們在過去所銘印的大小事件,今天一一顯現而成為我們的果報,這一切都不能歸責於他人,都要我們自己去承受的。

來源:Pexel


 

3.如何應用在企業、職場

如果一個人是這樣,企業也未嘗不是?

在商場上,企業常會碰到一些失利的狀況,例如︰業績不佳、財務失靈、員工跳槽等,通常都是許許多多微不足道的負面行動與思想累積起來的結果,例如小小善意的謊言、吝嗇等負面情緒的爆發,原本微小的銘印,最後會長成巨大的銘印,如同盤根錯節的大樹,而這正是企業失敗的原因。

書中列舉了46個典型的商業問題,並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可以作為主管人員另類思考,幫助人們用從來沒有過的思維方式.去面對一些問題。以下僅列舉:

-金錢是寬容大肚的態度的所創造而來

-幸福是遵循道德生活

-身體健康、充滿吸引力是避免憤怒

-領袖是幫助他人

-心思專注是深度禪修的結果

-事事如意是慈悲心的結果

簡而言之,如果想要達成某種結果,可以反向操作,運用特定的銘印。

 

其他書中不成段的建議:

1.圓圈日

在非常靜默的環境之下,身和心是的能量是相通的,也才能夠聽到這些點子在竊竊私語,麥可.羅區要我們一週裡頭要空出一天作為「圓圈日」,將自己圈起來,保持靜默,使用生命中稀有、珍貴、不可取代的時光,進入心的寧靜,尋找人生和事業挑戰的深沉答案。

每周找固定一天作為圓圈日,全然放下,早上完全靜默,下午可以進行研究,但必須是和工作毫無相關,重點是抽離掉平常的事務,最好是可以和大師學習,晚上去幫助他人。

總而言之,圓圈日不是休假日,圓圈日可以做一些非常輕量的運動,其他事情則是要和工作無關。透過圓圈日活動,再回到工作崗位時,會發現自己變得創意十足。

來源:Pexel

 

2.佈施

作者用金剛經一句「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作為結論。他說明那些成功的人士之所以能夠獲致財富,僅僅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種下了致富的銘印。

這樣我想起歷史課版中,基督教曾鼓勵,捐出1/10的財產;去年我自費去清真寺修的穆斯林教義課程,則認為天課是真主阿拉,對那些豐衣足食的穆民的主命(fard),指令他(她)們把其每年盈餘財富的一部份用作幫助貧民和有需要的人。我猜,上述宗教和本書的宗旨,其實大概也是基於相同的理念,去幫助人吧!

 

來源:Pexel

3. 六時書

人說:菩薩畏因,世人畏果。作者建議用一本筆記本,化成九宮格,早上三格、下午三格,晚上三格,分別寫下自己種了什麼好的種子、種了什麼壞的種子

 

麥可.羅區總結:

為何善人未有善報,為何邪惡可以繁榮昌盛?

1.因先於果

2.因的成熟需要時間

沒有好的銘印,因為沒有用對的方式,或時間不夠長


 

心得:

之前主辦活動時(延伸閱讀:主題活動俱樂部— 詹家安與梁文齡 - 國際經貿工作者),經靈氣講師大力推薦,便利用疫情空檔時間翻了一翻。直到2021年7月時,讀書會的朋友敲碗本書心得,更在推薦下於2022年看完了《當和尚遇到鑽石2:善用業力法則,創造富足人生》。然而,我對《當和尚遇到鑽石》仍半信半疑。若是去查金剛經文本,文本中多次提到所謂福德應來自「無相佈施」(不帶有目的),似和本書中所授有出入;事實上在達摩和梁武帝的著名對話中,也直指梁武帝的佈施毫無功德,梁武帝反問如何才有功德,達摩說:「靜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因此,《當和尚遇到鑽石》主旨,是否是以方便之門的方式,讓人先從基本的行善做起,抑或是作者羅區以畢生之研究,發現此才為究竟之路?人生有惑,還有請前輩指點。

 

《當和尚遇到鑽石》購書連結➡➡➡https://shope.ee/7KRlMmNVui

 

arrow
arrow

    經貿人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