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誰?
圖片來源:wiki
修昔底德陷阱是什麼?
修昔底德出生於西元前五世紀,雅典的公民,並沒有留下太多關於自己的事蹟。曾是一位雅典軍官,卻被家鄉放逐,因此遊歷希臘,親眼見到兩個武裝團體的戰爭,並看到戰爭結束,勝利的斯巴達也懨懨一昔,從頭到尾留下第一手資料《羅伯奔尼薩戰爭史》。
修昔底德的陷阱,起因自結構性壓力,讓讓暴力成為常態。除了出現在古希臘羅馬,也出現在一百年的德國和英國、二戰後的蘇聯和美國。
圖片來源:wiki
雅典和斯巴達為何難免一戰?
「是雅典的崛起,和斯巴達揮之不去的恐懼,讓戰爭難以避免」。
波斯被斯巴達和雅典聯軍擊退之後(見亂演到不行的電影:300壯士),斯巴達回去當一個保守的陸上強權,而雅典則透過經商不斷變強,發展海上勢力,開始挑戰斯巴達敏感的神經。兩個大國其實都透過各種方式避開戰爭,透過神諭、條約與複雜盟邦關係,讓雙方維持了30年的和平。
引爆點是雙方各自盟友間先動手,讓斯巴達和雅典陷入幫或不幫的兩難,再加上對對手反應的預測錯誤,最終走向不可免的戰爭
《列奧尼達在溫泉關》,由Jacques-Louis David (1814)所繪
歷史上有沒有其他案例?
哈佛大學貝爾福中心應用歷史計畫,調查了15世紀到現在的16個崛起強權挑戰既有強權的案例,有些最後導致了戰爭,但有些則沒有,製表如下:
時期 | 統治強權 | 崛起強權 | 競爭领域 | 結果 | |
1 | 十五世紀後期 | 葡萄牙 | 西班牙 | 全球帝國與貿易 | 無戰爭 |
2 | 十六世紀上半 | 法國 | 哈布斯堡 | 西歐陸權 | 戰爭 |
3 | 十六與十七世紀 | 哈布斯堡 | 鄂圖曼帝國 | 中東歐陸權與地中海海權 | 戰爭 |
4 | 十七世紀上半 | 哈布斯堡 | 瑞典 | 北歐陸權與海權 | 戰爭 |
5 | 十七世紀中到晚期 | 荷蘭共和國 | 英國 | 全球帝國、海權與貿易 | 戰爭 |
6 | 十七世紀晚期到十八世紀中葉 | 法國 | 大不列顛 | 全球帝國與歐洲陸權 | 戰爭 |
7 | 十八世紀晚期至十九世紀初 | 聯合王國 | 法國 | 歐洲陸權與海權 | 戰爭 |
8 | 十九世紀中 | 法國與聯合王國| | 俄國 | 歐洲陸權 | 戰爭 |
9 | 十九世紀中 | 法國 | 德國 | 歐洲陸權 | 戰爭 |
10 | 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初 | 中國 | 俄國 | 東亞陸權與海權 | 戰爭 |
11 | 二十世紀初 | 聯合王國 | 美國 | 全球經濟主導權與西半球海軍優勢 | 無戰爭 |
12 | 二十世紀初 | 聯合王國 | 德國 | 歐洲陸權與海權 | 戰爭 |
13 | 二十世紀中 | 蘇聯、法國 | 德國 | 歐洲陸權與海權 | 戰爭 |
14 | 二十世紀中 | 美國 | 日本 | 亞太地區海權與影 | 戰爭 |
15 | 1940到1980年代| | 美國 | 蘇聯 | 全球權力 | 無戰爭 |
16 | 1990年代迄今 | 聯合王國與法國 | 德國 | 歐洲政治影響 | 無戰爭 |
美國和中國是否注定一戰?
書中舉出若干的數據,舉證中國發展之快速,甚至在許多地方已經超越美國。隨著中國的強大,也有著擺脫百年枷鎖「中國夢」的願景,自然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處處阻擋中國的興起心生不滿,也會想要更多話語權,例如成立自己的「亞投行」,對於真要一戰,中國似乎也已經準備好許多不對稱的獲勝方式(《2049百年馬拉松心得:美國鷹派對中戰略必讀聖經》)。作者Graham Allison認為,倘若延續目前的軌跡,加上彼此文化上的不同,戰爭不但可能,還會比現在預計的機會大很多(戰爭可能的四個因子:火花、背景條件、催化劑和危機升級)。
美國和中國的和平線索?
從上表可以知道,並非所有的結局,都導致了戰爭。有以下幾個方式:
1.訴諸更高權威:以葡萄牙🇵🇹、西班牙🇪🇸的案例中,最後雙方訴諸更高的宗教領袖:教宗,因為教宗可以開除教籍,並且訴諸兩國的征服,是將異教徒勸化為基督徒的更高使命
2.融入更大的經濟、政治安全機構:戰後的德國🇩🇪是個例子,透過自我閹割軍事,但是在經濟上成為巨人,也使鄰國放心
3.精明的政治家會順應時勢,區分想要和必要:英國🇬🇧在美國🇺🇸崛起時,評估過自己無力一方阻擋歐洲的法國🇫🇷、德國🇩🇪,另一面又要阻擋美國🇺🇸的崛起,所以採取幾乎放棄美洲,並即時部署軍隊到歐洲,延長了自己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
4.共通的文化:英國🇬🇧讓美國崛起,如同英國🇬🇧首相Harold Macmilian所說的:「美國人代表新的羅馬帝國,我們英國人🇬🇧就像古希臘人一樣,要教會他們如何實現目標」
5.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除了核彈:美蘇雙方終究沒有一戰,是因為具有「水晶球效應」,大家都知道結局會是如何。
中美是否可能因為台灣一戰?
不巧,的確有可能。本書舉了智庫中美一戰各種可能的劇本中,包括了南海危機、北韓🇰🇵崩潰、釣魚台危機和貿易戰爭等,其中一個劇本正是台海危機,故事是這樣的:
因為大陸開始對內部地區開始更嚴厲的管控,讓台灣🇹🇼傾向獨立的領導人、民眾更傾向獨立(別忘了本書於2017年出版,現在看起來根本神預言)。因為台灣總統認為美國🇺🇸可能會對台灣採取類同盟的舉動,所以跨越了中國的紅線。中國因此派海軍包圍台灣🇹🇼,以斷絕糧食、石油。對此,美國🇺🇸總統迫於國內強大反中情緒,便派出象徵性意義的海軍軍艦保護台灣,中國卻在某一次擦槍走火,中國海軍誤擊毀一艘美國海軍軍艦。慘烈的實況轉播,逼迫美國鷹派打擊中國的反艦飛彈發射場,進行預防性攻擊。由於中國常規和核彈常保存於同一個地點,讓中國以為美國🇺🇸要消滅掉其核武彈庫,中國便先試射一枚核武到日本🇯🇵以南的一個無人海域,一但中國跨過去不可使用核武的紅線,距離全球大戰只剩一步之遙了。
圖片來源:pexel
作者呼籲美國應該如何?
尼采說:「人類最常見的愚蠢,就是忘記了他想做的事情」,首先要辨明美國🇺🇸的核心利益,並了解中國的國家目標後,擬出戰略目標。
1.調適:英國19世紀末得出結論,已無法阻止美國崛起,因此選擇對美國「忍讓」,甚至容許羅斯福總統越界的行為。美國是否應從韓國🇰🇷撤軍、承認中國對台灣🇹🇼享有的權力?
2.破壞:在中國國內煽動、並且促成其內鬥,華盛頓其實已證實百年來都經很擅長這方面的戰略(補充:據聞,經濟學人一集披露,香港事件,是因為中國要拔掉美國CIA在香港的據點,美國的反制)
3.談判:談出一種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案,在某些領域施加規範,減少競爭,同時雙方可以在其他地方尋求優勢
Graham Allison最後也提醒,兩國必須意識到,兩國國內都有更重要的內政問題要處理,也都會發現,也許雙方並不是彼此最重要的敵人,如同莎士比亞所說:「我們的命運不取決於我們的星宿,而取決於我們自己」。
心得
素聞美國人有種習慣,從以前的蘇聯,蘇聯崩潰後的日本🇯🇵,日本沒落後的中國,美國總是會找到一個敵人,只是中國過去的自制的表現,讓雙方沒有真的撕破臉。真正讓美國意識到中國的威脅,是習近期的行為,讓美國下定決心動手。
事實上,作者給美國的建議,同樣也能應用在中國身上,只是中國是否願意和平演化(中國按照美國的要求,乖乖付智慧財產權、各種規費,但也會因此晚一點崛起)、又或者是鋌而走險的挑戰美國的阿基里斯腱?端看中國領導人的智慧了。
俗話說:「當兩頭大象🐘打架時,小白兔🐰要離遠一點」。如果中美真的逃不過宿命注定一戰,不論是在哪種層次領域之戰,台灣又應該如何自身事外呢?
購書連結➡➡➡https://shope.ee/5V09hvD8WO
延伸閱讀:
資策會,【名家觀點】美中貿易戰的修昔底德陷阱,搜尋時間:2020.12.14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