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期的產業觀察(產業風雲),也累積了不少會展產業心得(例如,2021印太論壇(IPBF)線上參加體驗心得)。作為會展筆記的系列文,本文希望你知道:幾種常見的會議種類(含英文),以及使用的時機

圖片來源:Pexel


 

正式型:

-全體會議(plenary session):例如聯合國的大會(特殊經歷:聯合國,我為什麼選擇離開了你)、臺灣某些政黨的OO全會,用的就是這種英文。

-分組會議(Breakout or concurrent sessions):參加分組討論或同時進行的多場會議。這些會議通常包括演講者或主持人的深度討論。

-主題演講(Keynote sessions): Keynote 是指會議的主題演講。一場會議通常只有一個 keynote 演講,而且通常是知名人士。

-訪談(Interview) :主持人代表聽眾向受訪者提問。

圖片:聯合國

學術型:

-論壇(Symposium): 主題很多元,可以與商業策略、產業趨勢相關,也可以是個人成長相關的主題,多數都較為專業,所以與會者事前一定要閱讀相關資料。

-研討會(Seminar):通常為中小型會議。主題多元,可為一次性討論,或為一系列講座。

 

-座談會(Colloquium):通常是學術或研究性質的會議。通常在認為方便和有用時進行,幾乎沒有規律性。

-辯論(Debate):兩隊各2-3位,就一個問題的對立面進行辯論。

-工作坊(work shop):通常為小型會議或聚會,會讓與會者有實作機會,且與會者與講者互動性較高。參考資料:https://english.cool/seminar-conference/



 

非常見會議形式:

-魚缸會議(Fishbowl):銷售部門與客戶服務部、或高層管理人員與管理顧問碰頭,對各部門進行診斷。 被診斷的部門自始至終不能發言,只能記錄其它部門的意見。 由於這時候,被診斷的部門好像魚缸中供人觀賞的金魚,因此,這種會議被稱為魚缸會議。

-開放空間論壇(Open space technology): 「開放空間」就是創造出一個可以相互討論的平台,沒有人知道答案,所以每一成員都可以針對討論的主題提出自己認為重要的議題,而成為該議題的召集人,每一個議題的討論時間很有彈性,通常在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之間,可視實際情況 延長或縮短。在這個議題上,若你覺得沒有學到東西,或認為自己在這項議題上已沒有貢獻,就可以運用你的「雙腳」,很自由的到別組去討論,或暫時休息一下也可以。以前我曾經參加過的世界公民日,大概就像這樣。

參考資料:https://www.frontier.org.tw/ost/paper1.htm

-設計師交流之夜(英文:PechaKucha,日文:ペチャクチャ): 是一種演講形式,該演講規定使用20張的ppt,並用20秒講述一張的時間完成(即共6分40秒的演講時間),旨在保證演講內容簡潔和快節奏的演講形式。

-自由分享會(Unconference):unconference 的參加者不必付報名費、演講者也沒有演講費,會議的費用是由廠商贊助。這個字最初主要流行於電腦和資訊科技界,但後來也開始出現在旅遊業。不過,隨著 unconference 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這個字現在似乎也用來指三五同好聚在一起,不拘形式地就某一主題進行討論,大家腦力激盪、集思廣益的非正式會議或聚會。 參考資料:https://www.cybertranslator.idv.tw/archives/822

-非正式的小組討論會(Buzz sessions): 將與會者分組討論,並在隨後的討論中報告該組的成果

-Audience reaction team: 四五名與會者向台上的主講人詢問聽眾的問題和後續問題。

-BarCamp:BarCamp 這個名詞的起源,與電腦界名人提姆·奧萊理所創立的一年一度名為「Foo Camp」的駭客會議有關,後來成為一種國際研討會網絡,此類研討會是開放、由參與者相互分享的工作坊式會議,議程內容由參加者提供,焦點通常放在發展初期的網際應用程式、相關開放原始碼技術、社交協定思維,以及開放資料格式 

 

 
arrow
arrow

    經貿人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