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球前十大汽車品牌的電動車布局策略及供應鏈。由於保密條款,許多臺灣供應商不願曝光,故僅列舉已見報的資訊;另本文也以寬泛的方式認定間接供貨的供應商。

產業風雲: 全球前十大汽車品牌的電動車策略與臺灣供應鏈

 

以下排名依據Foucus2Move,2023.1-12月的銷量(連結)。

 

名次

廠牌

銷售數(輛)

1

Toyota

882萬

2

VW

715萬

3

Hyundai-Kia

591萬

4

Renault Nissan Alliance

563萬

5

Stellantis

552萬

6

GM

505萬

7

Ford

331萬

8

Honda

329萬

9

Suzuki

255萬

10

BYD

211萬

 



 

1. 豐田(Toyota):

豐田關注的焦點是「如何快速減少碳排放」,並認為「混合動力車輛」才是消費者負擔得起的選擇。因此,早期的戰略是透過混合動力車型(如Prius)實現更高的燃油效率和減少碳排放。隨著Tesla等新創公司的崛起,豐田也承認電動化是一個重要的趨勢,並計劃在2026年之前推出多款bZ系列純電車型。同時,豐田還在燃料電池汽車領域進行佈局,開發和推廣燃料電池汽車,如豐田Mirai。

車載系統方面,豐田汽車與馬自達合作研發新型電動車(EV)車載系統「Arene」,大幅降低研發費用,預計將在2025年推出。

截至去年2023年,豐田的全球總銷量達到630萬輛,其海外供應鏈包括比亞迪的磷酸鐵鋰(LFP)電池,在臺灣的供應鏈包括台達電、聯電、IKKA-KY(第一化成)、敏實集團(精確)、為升、麗清、和大、台化、維特馬達等公司。

產業風雲: 全球前十大汽車品牌的電動車策略與臺灣供應鏈


 

2.VW集團

VW集團在 2021年中公布到 2030年的「 NEW AUTO」戰略,提出將 VW由純汽車銷售公司,轉型為軟體驅動移動 (software-driven mobility)的綜合型公司規劃。目前公司的營收來源及利潤將從燃油轉往電動車,再到軟體及數據加值服務 。

VW預期透過四個平台化技術,於集團內的汽車到商用車品牌間發揮綜效。四個平台化技術分別為機電一體化平台 -可延展的系統平台 (Scalable Systems Platform, SSP)、軟體平台E3、電池與充電及移動服務平台。

因為電動車遇到逆風(2024 EV逆風中或轉折?全球長線觀察的3大風向球),福斯預計2024年銷售成長幅度頂多只有5%,因此福斯汽車宣布未來五年的滾動支出計畫刪減100億歐元,降至1,700億歐元。此外,因為電動休旅車Q8 e-tron銷量趨緩、需求減少,福斯汽車集團也已第一次關閉歐洲汽車工廠。

據報導,去年2023年,VW的全球總銷量達到715萬輛,台灣供應鏈有台積電、散熱風扇廠元山、電動車電池盒英利。



 

3.現代(Hyundai)-起亞(Kia)集團:

(1)現代:

韓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地區方面,電動車的銷量在美國已躋身為第二大電動車製造商,僅次於特斯拉,超越了福特、通用等品牌的電動車,喬治亞州的新電動車廠,將2024年投產。亞洲方面,現代汽車近日還與印度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政府合作,提出618億盧比(約234億新台幣)的投資計畫,擴大開發電動車。不過在中國方面,儘管中國堪稱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現代汽車集團在中國的市佔率僅1%。過去再在中國合計的年產量曾經達到160萬輛,最近卻不到40萬輛,因此集團下令縮編人力。未來中國分公司不再聚焦於在地化,會把重點放在掌握市場趨勢及銷售策略上,研發及品牌策略則追隨總公司的全球策略。

氫能方面,為了進行氫能事業的整合,使研發(現代汽車)與生產(現代Mobis)更有系統,購併了現代Mobis的氫燃料電池事業。另外自2024年1月起,現代汽車已停止生產燃油公車,擴大Elec City系列的電動及氫電公車生產。

不過值得觀察的是,美國政府於2023年12月將中國、俄羅斯、北韓和伊朗政府「擁有、控制、管轄或指導」的企業歸為FEOC,要獲得IRA電動車補助,2024年起電池零組件、2025年起電池核心礦物將不得自FEOC採購。該規定實施後,可獲得IRA電動車補貼的車型自2023年末43種減少為19種,現代汽車所有車款更是將全面被排除,未來是否能重新獲得補助,是觀察現代在美銷量的重點。

據報導,去年2023年,現代汽車-起亞汽車的全球總銷量達到591萬輛(其中電動車為51,6萬輛),海外銷量佔78.3%,南韓本土銷量僅佔21.7%。

海外供應鏈有英飛凌、寧德時代,其在臺灣的供應鏈包括微控制器(MCU)廠盛群、IC設計公司神盾、智慧座艙宇碩等公司。

產業風雲: 全球前十大汽車品牌的電動車策略與臺灣供應鏈

Photo: 現代官網



 

(2)起亞:

韓國現代汽車集團子公司、韓國第2大汽車製造商起亞(2000年時,起亞併入現代汽車),雙方已在各種車型共享工程技術。

2024的CES中,起亞汽車發布三款概念車 PV1、PV5 和 PV7 ,其駕駛室固定但是其餘部分的車廂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更換。

起亞在韓國建立一家專門生產該模組化電動汽車的工廠,該工廠預計於 2025 年投入運營,未來3年將有11款電動車上市,初始年產量能達到 150,000 輛。也有傳言指出,南韓起亞汽車正向泰國當局洽談興建電動車廠事宜

據報導,海外供應鏈有英飛凌、寧德時代,其在臺灣的供應鏈包括IC設計公司神盾。



 

4.「雷諾-日產-三菱聯盟」:

日產:

同時擁有三菱(Mitsubishi)的股份,並與三菱公司合作開發輕型電動車。早在2010年,日產的Leaf就曾是純電動車的先驅,以其可靠性、高效能源利用和較長的續航里程而贏得廣泛好評,後推出了後繼車型Ariya(2021年推出)和Sakura(2022年推出),其中Sakura曾榮獲當年度風雲車頭銜。

從2020年開始,日產投資兩兆日圓,希望在2030年將推出19款電動車。2024年2月28日發表其自動駕駛服務規畫,2024年開始技術事業測試,最快2027年展開自動駕駛公共交通服務,並逐步演化到無人的Level 4等級。

據報導,截至去年2023年,此聯盟在全球的總銷量達到563萬輛,而在臺灣,日產的供應鏈包括IKKA-KY(第一化成)、榮炭、廣華等公司。

產業風雲: 全球前十大汽車品牌的電動車策略與臺灣供應鏈

雷諾:

Renault於 2021年初發表" 2030年的長期規劃"( Renaulution Strategic Plan) ,該計畫將 Renault拆分為 5個 獨立業務單位 ,分別為 Power-低排放內燃機及混合動力 、 Ampere-純電動與軟體 、 Alpine-零排放高階跑車 、 Mobilize-移動、能源及數據平台服務 及 The Future is NEUTRAL-循環經濟 。

雷諾也開始在新興市場搶人才,近年來已經在法國裁員1,500人左右,並且在羅馬尼亞、巴西和南韓擴建辦公室。



 

5.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

Stellantis由PSA集團和飛雅特克萊斯勒FCA集團各持50%股權組成,總部設在荷蘭。旗下擁有14個品牌,包括Alfa Romeo、Maserati、Peugeot、Chrysler、Citroen、Dodge、DS Automobiles、Fiat、Jeep、Lancia、Opel、Ram、Abarth以及Vauxhall。

在2021年底,Stellantis曾明確表示,環保和禁止使用燃油車均是政治手段,零排放的電動車實際上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環保。儘管如此,受到法規的限制,他們仍計劃在2030年之前,將低排放汽車(包括純電、混電、氫能等)在歐洲的銷售額達到70%,在美國達到40%。因此,所有14個品牌都已制定相應的電動車生產計劃。

為了降低成本,Stellantis目標在2024年之前將電池模組成本降低40%,同時推動標準化和在地化生產,並在人力低廉的國家,例如摩洛哥、印度和巴西等地大舉招募工程師。此外,面對來勢洶洶的中系電動車業者,Stellantis決定跟中國品牌當盟友,從2024年9月開始,Stellantis計劃在九個歐洲國家,包括德國、法國和義大利在內,販售跟中國零跑汽車共同開發的電動車。

此外,他們已經啟動了四個電動車平臺的研發(STLA系列),預計在2024年後逐步應用於旗下14個品牌的產品。

在去年2023年,Stellantis的全球總銷量達到552萬輛,而臺灣的供應鏈包括鴻海(富智捷)等。

產業風雲: 全球前十大汽車品牌的電動車策略與臺灣供應鏈

 

6.通用(GM):

通用汽車是一家位於美國的汽車製造商,旗下擁有多個品牌,包括雪佛蘭、悍馬和凱迪拉克等。以其多樣化的產品線和創新技術而受到全球消費者的喜愛。

通用汽車在電池技術方面取得領先地位,例如通用與LG攜手合作,共同研發Ultium動力電池組,並使用無線電池管理系統,可減少80%的電池組布線,並期望未來電動車的銷售價格能夠控制在3萬至3.5萬美元之間。

截至去年2023年,通用汽車的全球總銷量達到505萬輛,臺灣的供應商包括裕隆、群創等。



 

7. 福特(Ford):

福特汽車的SUV和皮卡車型一直以來都深受歡迎。有觀察者認為,美國電動車的進展最終將取決於通用和福特的步伐。然而,因為2024電動車遇到逆風(2024 EV逆風中或轉折?全球長線觀察的3大風向球),福特1Q24每輛EV虧損逾10萬美元,因此福特大幅減少F-150 Lightning生產,但提高內燃機引擎皮卡車Ranger Raptor與運動休旅車Bronco、Bronco Raptor的產量

在去年2023年,福特的全球總銷量達到331萬輛,其供應鏈包括韓國SK On、SK ie technology、SK Nexilis和EcoPro BM;臺灣的供應鏈則包括台達電、台半、維特馬達等。值得一提的是,福特為了打破過去僅限於Tier 1、2等的封閉供應鏈體系,福特轉而採用Category Management的分類採購管理方式。每個類別都被視為獨立的事業單位(BU),負責與直接及間接供應商進行密切合作,提出最佳策略和解決方案,同時提供指導,以強化整個採購供應體系的價值鏈。

 

產業風雲: 全球前十大汽車品牌的電動車策略與臺灣供應鏈


 

8.本田(Honda):

與豐田並列「雙田」的本田(Honda),與其他日本車廠相比,本田開發純電動車最積極。

本田跟Sony成立合資企業「Sony Honda Mobility」,其目標是2040年新車100%銷售零排碳車,雖然大部分會是純電動車,仍保留氫燃料電池車的一席之地。例如,最新推出的一款以氫能為燃料的電池電動車CR-V e:FCEV,由本田與通用汽車(GM)共同合作開發,以全新第二代燃料電池模組平台打造,透過結合氫燃料與電池的雙能源補充方式,使在加滿氫氣與電力的狀態下,最高續航力達435公里。

本田在2024年與之後的戰略已日趨清楚,就是強化EV與ADAS技術投資,搶攻北美市場,調整中國市場布局例如在加拿大建立EV及電池工廠,投資150億加拿大元(約110億美元),接著是與IBM合作,開發次世代汽車用半導體與軟體,中國裁員14%(1,400人)。

另外,車用軟體方面,本田自行開發的車載OS,預計2025年搭載於e:Architecture電動車平台所製作的新型電動車;而且也將搭載於2026年率先在北美上市的「0系列」的電動車。

據報載,去年2023年本田全球總銷量為329萬輛。海外供應鏈有英飛凌,臺灣供應鏈包括IKKA-KY(第一化成)、台積電、廣華等。


 

9.Suzuki

曾在2010年推出其第一款電動車型,名為「鈴木Plug-in EV」,但之後就沒有新作品,隨著日系其他車廠的純電車款上市,鈴木也將在2025 年發表新款電動SUV,並且與豐田合作相關動力技術,同時藉由印度政府的電動車補助來攤提開發成本(延伸閱讀),2024年已投資3,820億印度盧比(約6,600億日圓)擴增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4輪車產能,目標2028年度啟用生產、年產能為100萬台。

據報載,鈴木去年2023年全球總銷量為255萬輛。對於對日系車廠的布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前一篇文章。解密日本:2023 年最新日系車廠、一階與新創動態

產業風雲: 全球前十大汽車品牌的電動車策略與臺灣供應鏈


 

10.比亞迪(BYD)

因為比亞迪車款多樣、推陳出新的速度也快,並憑藉電池技術專業,將成本壓低,將省下的成本回饋給消費者,比亞迪純電動車在2023年第4季銷售超越Tesla,首度成為全球季冠軍。

然而,若比起車輛智慧化,比亞迪一直被市場認定非資優生,難敵造車新勢力小鵬、蔚來、理想等。所以為了拉進差距,比亞迪在2024年1月16日「夢想日」活動上推出了AI驅動的璇璣智慧汽車系統,相關細節還需要進一步等待公布。

因為中國電動車市場將放慢,未來,海外擴張成為比亞迪維繫成長的重要策略。比亞迪將在泰國、越南、巴西、智利以及匈牙利建立海外工廠。此外,比亞迪還訂購了至少6艘可運輸7,700輛汽車的大型汽車運輸船,成立了「汽車供應鏈公司」,將擴大汽車的運輸能力。

據報載,比亞迪汽車的全球總銷量達到211萬輛,台灣供應鏈包括康舒( 電源供應器)、胡連、風青(連接器)、興勤( 被動元件)、中碳(材料)、長園( 正極材料)、尚化( 磷酸鋰鐵)、精熙( 光電產品之塑膠及金屬零部件)、凡甲( 連接器)、 君燿(二極體、輝能(固態電池)、廣華(內飾件)、時碩(BSC金屬零組件)、英利(車身總成件)、和勤(高壓開關基座)、永新(剎車)、百達、台半、正基、正新、泰碩。

產業風雲: 全球前十大汽車品牌的電動車策略與臺灣供應鏈

 

至於有些未能入選的車廠,則列在文末供讀者參考了。

Advanrail Sdn. Bhd. 馬來西亞
AIMA 中國
AK Motor 加拿大
Andersen EV 英國
Argo AI 美國
Arrival 英國
Audi 德國
Aurora Innovation Inc. 美國
BAIC Motor 中國
BMW 德國
Buick 美國
CANOO 美國
CEIT 斯洛伐克
ChargePoint 美國
Chevrolet 美國
COMOS Malaysia 馬來西亞
CTEK E-Mobility 瑞典
Desten 香港
Drive.ai 美國
e.GO  德國
e.GO Mobile 德國
Electreon 以色列
Electriphi 美國
EO Charging 英國
Ferrari 義大利
Fisker Automotive 美國
Ford 美國
FreeWire Technologies 美國
Freightliner Trucks 美國
GAC Group  中國
Gesits 印尼
GETS Global Berhad 馬來西亞
Great Wall Motors 中國
GreenPower 加拿大
Günsel 土耳其
Hattat 土耳其
Haval 中國
Hino 日本
Hyundai 韓國
Isuzu 日本
Izera 波蘭
Karma Automotive 美國
Land Rover 英國
Lightyear 荷蘭
LiveWire 美國
Mahindra & Mahindra 印度
Mazda 日本
Mercedes-Benz  德國
Microlino 瑞士
Mitsubishi 日本
Mobileye 美國
myenergi Ltd. 英國
New Flyer 加拿大
NewMotion 荷蘭
NIO 中國
Nissan 日本
Nova Bus 加拿大
Ola Electric 印度
Oshkosh Corporation 美國
Perodua 馬來西亞
Pioneer Coachbuilders Sdn Bhd 馬來西亞
Polestar  瑞典
Porsche 德國
Proton 馬來西亞
QEV Technologies 西班牙
QuantumScape 美國
Rapid Bus Sdn Bhd  馬來西亞
REE 以色列
Renault 法國
Rimac 克羅埃西亞
Rimac Automobili 克羅埃西亞
Rivian 美國
SAIC Motor 中國
Saigon Transportation Mechanical Corporation - Samco 越南
ŠKODA TRANSPORTATION 捷克
Sksbus Malaysia Sdn. Bhd. 馬來西亞
Sono Motors 德國
Sono Motors  德國
StoreDot 以色列
Subaru 日本
Suzuki 日本
Sync R&D Sdn Bhd 馬來西亞
Tajima 日本
Tata 印度
Tata AutoComp Systems Ltd. 印度
Tesla 美國
TOGG 土耳其
Toyota 日本
Triggo 波蘭
Truong Hai (Thaco) 越南
TVS Group 印度
Veoneer 瑞典
VINAMOTOR 越南
Vinfast 越南
Volkswagen 德國
Volta Trucks 瑞典
Voltatruck 瑞典
Volvo 瑞典
Waymo 美國
Wuling 中國
Zenobe Energy 英國
Zoox 美國
Ztractor 土耳其
arrow
arrow

    經貿人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