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球前十大汽車品牌的電動車布局策略及供應鏈。由於保密條款,許多臺灣供應商不願曝光,故僅列舉已見報的資訊;另本文也以寬泛的方式認定間接供貨的供應商。
以下排名依據Foucus2Move,2023.1-12月的銷量(連結)。
1. 豐田(Toyota):
豐田關注的焦點是「如何快速減少碳排放」,並認為「混合動力車輛」才是消費者負擔得起的選擇。因此,早期的戰略是透過混合動力車型(如Prius)實現更高的燃油效率和減少碳排放。隨著Tesla等新創公司的崛起,豐田也承認電動化是一個重要的趨勢,並計劃在2026年之前推出多款bZ系列純電車型(不過生產首款美國製純電動車的時間,從2025年延到2026年)。同時,豐田還在燃料電池汽車領域進行佈局,開發和推廣燃料電池汽車,如豐田Mirai。
車載系統方面,豐田汽車與馬自達合作研發新型電動車(EV)車載系統「Arene」,大幅降低研發費用,預計將在2025年推出。
截至去年2023年,豐田的全球總銷量達到630萬輛,其海外供應鏈包括比亞迪的磷酸鐵鋰(LFP)電池,在臺灣的供應鏈包括台達電、聯電、IKKA-KY(第一化成)、敏實集團(精確)、為升、麗清、和大、台化、維特馬達等公司。
2.VW集團
VW集團在 2021年中公布到 2030年的「 NEW AUTO」戰略,提出將 VW由純汽車銷售公司,轉型為軟體驅動移動 (software-driven mobility)的綜合型公司規劃。目前公司的營收來源及利潤將從燃油轉往電動車,再到軟體及數據加值服務 。
因為電動車遇到逆風(2024 EV逆風中或轉折?全球長線觀察的3大風向球),福斯預計2024年銷售成長幅度頂多只有5%,因此福斯汽車宣布未來五年的滾動支出計畫刪減100億歐元,降至1,700億歐元。此外,因為電動休旅車Q8 e-tron銷量趨緩、需求減少,福斯汽車集團也已第一次關閉歐洲汽車工廠,但為了跟中國電動車競爭,其最經濟的電動車型ID.2 (售價低於2.5萬歐元)已正式進入測試階段。
據報導,去年2023年,VW的全球總銷量達到715萬輛,台灣供應鏈有台積電、散熱風扇廠元山、電動車電池盒英利。
3.現代(Hyundai)-起亞(Kia)集團:
(1)現代:
韓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電動車的銷量在美國已躋身為第二大電動車製造商,僅次於特斯拉,超越了福特、通用等品牌的電動車。
市場佈局上,亞洲方面,現代汽車近日還與印度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政府合作,提出618億盧比(約234億新台幣)的投資計畫,擴大開發電動車。不過在中國方面,儘管中國堪稱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現代汽車集團在中國的市佔率僅1%。過去再在中國合計的年產量曾經達到160萬輛,最近卻不到40萬輛,因此集團下令縮編人力。未來中國分公司不再聚焦於在地化,會把重點放在掌握市場趨勢及銷售策略上,研發及品牌策略則追隨總公司的全球策略。
氫能方面,為了進行氫能事業的整合,使研發(現代汽車)與生產(現代Mobis)更有系統,購併了現代Mobis的氫燃料電池事業。另外自2024年1月起,現代汽車已停止生產燃油公車,擴大Elec City系列的電動及氫電公車生產。2025年5月量產氫燃料電池電動車(FCEV)Nexo的後續車款。
不過值得觀察的是,美國政府於2023年12月將中國、俄羅斯、北韓和伊朗政府「擁有、控制、管轄或指導」的企業歸為FEOC,要獲得IRA電動車補助,2024年起電池零組件、2025年起電池核心礦物將不得自FEOC採購。該規定實施後,可獲得IRA電動車補貼的車型自2023年末43種減少為19種,現代汽車所有車款更是將全面被排除,未來是否能重新獲得補助,是觀察現代在美銷量的重點。
據報導,去年2023年,現代汽車-起亞汽車的全球總銷量達到591萬輛(其中電動車為51,6萬輛),海外銷量佔78.3%,南韓本土銷量僅佔21.7%。
海外供應鏈有英飛凌、寧德時代,其在臺灣的供應鏈包括微控制器(MCU)廠盛群、IC設計公司神盾、智慧座艙宇碩等公司。
Photo: 現代官網
(2)起亞:
韓國現代汽車集團子公司、韓國第2大汽車製造商起亞(2000年時,起亞併入現代汽車),雙方已在各種車型共享工程技術。
2024的CES中,起亞汽車發布三款概念車 PV1、PV5 和 PV7 ,其駕駛室固定但是其餘部分的車廂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更換。
起亞在韓國建立一家專門生產該模組化電動汽車的工廠,該工廠預計於 2025 年投入運營,未來3年將有11款電動車上市,初始年產量能達到 150,000 輛。也有傳言指出,南韓起亞汽車正向泰國當局洽談興建電動車廠事宜
據報導,海外供應鏈有英飛凌、寧德時代,其在臺灣的供應鏈包括IC設計公司神盾。
4.「雷諾-日產-三菱聯盟」:
日產:
同時擁有三菱(Mitsubishi)的股份,並與三菱公司合作開發輕型電動車。早在2010年,日產的Leaf就曾是純電動車的先驅,以其可靠性、高效能源利用和較長的續航里程而贏得廣泛好評,後推出了後繼車型Ariya(2021年推出)和Sakura(2022年推出),其中Sakura曾榮獲當年度風雲車頭銜。
從2020年開始,日產投資兩兆日圓,希望在2030年將推出19款電動車。2024年2月28日發表其自動駕駛服務規畫,2024年開始技術事業測試,最快2027年展開自動駕駛公共交通服務,並逐步演化到無人的Level 4等級。
據報導,截至去年2023年,此聯盟在全球的總銷量達到563萬輛,而在臺灣,日產的供應鏈包括IKKA-KY(第一化成)、榮炭、廣華等公司。
雷諾:
Renault於 2021年初發表" 2030年的長期規劃"( Renaulution Strategic Plan) ,該計畫將 Renault拆分為 5個 獨立業務單位 ,分別為 Power-低排放內燃機及混合動力 、 Ampere-純電動與軟體 、 Alpine-零排放高階跑車 、 Mobilize-移動、能源及數據平台服務 及 The Future is NEUTRAL-循環經濟 。
雷諾也開始在新興市場搶人才,近年來已經在法國裁員1,500人左右,並且在羅馬尼亞、巴西和南韓擴建辦公室。
5.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
Stellantis由PSA集團和飛雅特克萊斯勒FCA集團各持50%股權組成,總部設在荷蘭。旗下擁有14個品牌,包括Alfa Romeo、Maserati、Peugeot、Chrysler、Citroen、Dodge、DS Automobiles、Fiat、Jeep、Lancia、Opel、Ram、Abarth以及Vauxhall。
在2021年底,Stellantis曾明確表示,環保和禁止使用燃油車均是政治手段,零排放的電動車實際上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環保。儘管如此,受到法規的限制,他們仍計劃在2030年之前,將低排放汽車(包括純電、混電、氫能等)在歐洲的銷售額達到70%,在美國達到40%。因此,所有14個品牌都已制定相應的電動車生產計劃。
為了降低成本,Stellantis目標在2024年之前將電池模組成本降低40%,同時推動標準化和在地化生產,並在人力低廉的國家,例如摩洛哥、印度和巴西等地大舉招募工程師。此外,面對來勢洶洶的中系電動車業者,Stellantis決定跟中國品牌當盟友,從2024年9月開始,Stellantis計劃在九個歐洲國家,包括德國、法國和義大利在內,販售跟中國零跑汽車共同開發的電動車。
此外,他們已經啟動了四個電動車平臺的研發(STLA系列),預計在2024年後逐步應用於旗下14個品牌的產品。
在去年2023年,Stellantis的全球總銷量達到552萬輛,而臺灣的供應鏈包括鴻海(富智捷)等。
6.通用(GM):
通用汽車是一家位於美國的汽車製造商,旗下擁有多個品牌,包括雪佛蘭、悍馬和凱迪拉克等。以其多樣化的產品線和創新技術而受到全球消費者的喜愛。
通用汽車在電池技術方面取得領先地位,例如通用與LG攜手合作,共同研發Ultium動力電池組,並使用無線電池管理系統,可減少80%的電池組布線,並期望未來電動車的銷售價格能夠控制在3萬至3.5萬美元之間。
截至去年2023年,通用汽車的全球總銷量達到505萬輛,臺灣的供應商包括裕隆、群創等。
7. 福特(Ford):
福特汽車的SUV和皮卡車型一直以來都深受歡迎。有觀察者認為,美國電動車的進展最終將取決於通用和福特的步伐。然而,因為2024電動車遇到逆風(2024 EV逆風中或轉折?全球長線觀察的3大風向球),福特1Q24每輛EV虧損逾10萬美元,因此福特大幅減少F-150 Lightning生產,但提高內燃機引擎皮卡車Ranger Raptor與運動休旅車Bronco、Bronco Raptor的產量
在去年2023年,福特的全球總銷量達到331萬輛,其供應鏈包括韓國SK On、SK ie technology、SK Nexilis和EcoPro BM;臺灣的供應鏈則包括台達電、台半、維特馬達等。值得一提的是,福特為了打破過去僅限於Tier 1、2等的封閉供應鏈體系,福特轉而採用Category Management的分類採購管理方式。每個類別都被視為獨立的事業單位(BU),負責與直接及間接供應商進行密切合作,提出最佳策略和解決方案,同時提供指導,以強化整個採購供應體系的價值鏈。
8.本田(Honda):
與豐田並列「雙田」的本田(Honda),與其他日本車廠相比,本田開發純電動車最積極。
本田跟Sony成立合資企業「Sony Honda Mobility」,其目標是2040年只銷售純電動車與氫燃料電池(FCV)。例如,最新推出的一款以氫能為燃料的電池電動車CR-V e:FCEV,由本田與通用汽車(GM)共同合作開發,以全新第二代燃料電池模組平台打造,透過結合氫燃料與電池的雙能源補充方式,使在加滿氫氣與電力的狀態下,最高續航力達435公里。
本田在2024年與之後的戰略已日趨清楚,就是強化EV與ADAS技術投資,搶攻北美市場,調整中國市場布局例如在加拿大建立EV及電池工廠,投資150億加拿大元(約110億美元),接著是與IBM合作,開發次世代汽車用半導體與軟體,中國裁員14%(1,400人)。
另外,車用軟體方面,本田自行開發的車載OS,預計2025年搭載於e:Architecture電動車平台所製作的新型電動車;而且也將搭載於2026年率先在北美上市的「0系列」的電動車。
據報載,去年2023年本田全球總銷量為329萬輛。海外供應鏈有英飛凌,臺灣供應鏈包括IKKA-KY(第一化成)、台積電、廣華等。
9.Suzuki
曾在2010年推出其第一款電動車型,名為「鈴木Plug-in EV」,但之後就沒有新作品,隨著日系其他車廠的純電車款上市,鈴木也將在2025 年發表新款電動SUV,並且與豐田合作相關動力技術,同時藉由印度政府的電動車補助來攤提開發成本(延伸閱讀),2024年已投資3,820億印度盧比(約6,600億日圓)擴增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4輪車產能,目標2028年度啟用生產、年產能為100萬台。
2024.7,鈴木發表的未來10年技術戰略簡報,在日本、印度、歐洲等市場上,銷售車款的平均車重低16~30%。
據報載,鈴木去年2023年全球總銷量為255萬輛。對於對日系車廠的布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前一篇文章。(解密日本:2023 年最新日系車廠、一階與新創動態)
10.比亞迪(BYD)
因為比亞迪車款多樣、推陳出新的速度也快,並憑藉電池技術專業,將成本壓低,將省下的成本回饋給消費者,比亞迪純電動車在2023年第4季銷售超越Tesla,首度成為全球季冠軍。
然而,若比起車輛智慧化,比亞迪一直被市場認定非資優生,難敵造車新勢力小鵬、蔚來、理想等。所以為了拉進差距,比亞迪在2024年1月16日「夢想日」活動上推出了AI驅動的璇璣智慧汽車系統,相關細節還需要進一步等待公布。
因為中國電動車市場將放慢,未來,海外擴張成為比亞迪維繫成長的重要策略。比亞迪將在泰國、越南、巴西、智利以及匈牙利建立海外工廠。此外,比亞迪還訂購了至少6艘可運輸7,700輛汽車的大型汽車運輸船,成立了「汽車供應鏈公司」,將擴大汽車的運輸能力。
據報載,比亞迪汽車的全球總銷量達到211萬輛,台灣供應鏈包括康舒( 電源供應器)、胡連、風青(連接器)、興勤( 被動元件)、中碳(材料)、長園( 正極材料)、尚化( 磷酸鋰鐵)、精熙( 光電產品之塑膠及金屬零部件)、凡甲( 連接器)、 君燿(二極體、輝能(固態電池)、廣華(內飾件)、時碩(BSC金屬零組件)、英利(車身總成件)、和勤(高壓開關基座)、永新(剎車)、百達、台半、正基、正新、泰碩。
至於有些未能入選的車廠,則列在文末供讀者參考了。
Advanrail Sdn. Bhd. | 馬來西亞 |
AIMA | 中國 |
AK Motor | 加拿大 |
Andersen EV | 英國 |
Argo AI | 美國 |
Arrival | 英國 |
Audi | 德國 |
Aurora Innovation Inc. | 美國 |
BAIC Motor | 中國 |
BMW | 德國 |
Buick | 美國 |
CANOO | 美國 |
CEIT | 斯洛伐克 |
ChargePoint | 美國 |
Chevrolet | 美國 |
COMOS Malaysia | 馬來西亞 |
CTEK E-Mobility | 瑞典 |
Desten | 香港 |
Drive.ai | 美國 |
e.GO | 德國 |
e.GO Mobile | 德國 |
Electreon | 以色列 |
Electriphi | 美國 |
EO Charging | 英國 |
Ferrari | 義大利 |
Fisker Automotive | 美國 |
Ford | 美國 |
FreeWire Technologies | 美國 |
Freightliner Trucks | 美國 |
GAC Group | 中國 |
Gesits | 印尼 |
GETS Global Berhad | 馬來西亞 |
Great Wall Motors | 中國 |
GreenPower | 加拿大 |
Günsel | 土耳其 |
Hattat | 土耳其 |
Haval | 中國 |
Hino | 日本 |
Hyundai | 韓國 |
Isuzu | 日本 |
Izera | 波蘭 |
Karma Automotive | 美國 |
Land Rover | 英國 |
Lightyear | 荷蘭 |
LiveWire | 美國 |
Mahindra & Mahindra | 印度 |
Mazda | 日本 |
Mercedes-Benz | 德國 |
Microlino | 瑞士 |
Mitsubishi | 日本 |
Mobileye | 美國 |
myenergi Ltd. | 英國 |
New Flyer | 加拿大 |
NewMotion | 荷蘭 |
NIO | 中國 |
Nissan | 日本 |
Nova Bus | 加拿大 |
Ola Electric | 印度 |
Oshkosh Corporation | 美國 |
Perodua | 馬來西亞 |
Pioneer Coachbuilders Sdn Bhd | 馬來西亞 |
Polestar | 瑞典 |
Porsche | 德國 |
Proton | 馬來西亞 |
QEV Technologies | 西班牙 |
QuantumScape | 美國 |
Rapid Bus Sdn Bhd | 馬來西亞 |
REE | 以色列 |
Renault | 法國 |
Rimac | 克羅埃西亞 |
Rimac Automobili | 克羅埃西亞 |
Rivian | 美國 |
SAIC Motor | 中國 |
Saigon Transportation Mechanical Corporation - Samco | 越南 |
ŠKODA TRANSPORTATION | 捷克 |
Sksbus Malaysia Sdn. Bhd. | 馬來西亞 |
Sono Motors | 德國 |
Sono Motors | 德國 |
StoreDot | 以色列 |
Subaru | 日本 |
Suzuki | 日本 |
Sync R&D Sdn Bhd | 馬來西亞 |
Tajima | 日本 |
Tata | 印度 |
Tata AutoComp Systems Ltd. | 印度 |
Tesla | 美國 |
TOGG | 土耳其 |
Toyota | 日本 |
Triggo | 波蘭 |
Truong Hai (Thaco) | 越南 |
TVS Group | 印度 |
Veoneer | 瑞典 |
VINAMOTOR | 越南 |
Vinfast | 越南 |
Volkswagen | 德國 |
Volta Trucks | 瑞典 |
Voltatruck | 瑞典 |
Volvo | 瑞典 |
Waymo | 美國 |
Wuling | 中國 |
Zenobe Energy | 英國 |
Zoox | 美國 |
Ztractor | 土耳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