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近期梵谷在台北展出《梵谷:尋光之路》的緣故,在我新購的電子書借閱此書來看。作者蔡秉叡,現任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通識中心,以及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講師,專精於歷史研究。
以下為《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梵谷最後的親筆信》的摘要與心得。
梵谷的成長與影響
文森特·梵谷出生於荷蘭,成長在一個經濟上不算困窘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牧師,這讓梵谷從小對宗教抱有虔誠的信仰,而母親則是來自富裕家庭。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和樂,但是小梵谷並不特別受到重視,從小覺得自己活在那個早逝哥哥的陰影之下,後世心理學家口中的「替代兒童」心理,讓梵谷的性格和愛情方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情感與心理
梵谷的感情生活充滿挫折。童年時,因為替代兒童心理學的理論,許多學者認為梵谷因父母忽視而特別容易對年長女性產生依戀。首先是愛上了房東太太的女兒歐仁妮·洛耶(Eugénie Loyer),失戀之後讓他從世俗的工作中自我放逐到了宗教上,後來他又先後迷戀表姐凱伊、妓女西恩和鄰居瑪格,且在愛情中表現出強烈的「救贖心態」。然而,這些關係大多無法持續,且伴隨著痛苦的後果。
創作與生活
梵谷一生中經常因健康問題、經濟拮据和人際關係的困擾而受苦。例如他與礦工共同生活、接近貧窮,最終讓福音佈道委員會視他為異類,將他解職。這段經歷雖使他更深入地理解底層生活,並將這種深刻的同情心融入他的繪畫中,但他也在社會中體會到各種的有志難伸。
之後他回到家鄉,專注於描繪農人的日常生活,如《播種者》這幅作品,不僅展示了辛勤的勞動,還暗示了對信仰的希望。
巴黎期間,梵谷受到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繪風格影響,並打算前往法國南方成立「南方畫室」計畫,並且邀請高更搬來阿爾(Arles)與自己一起同住,可惜最後雙方因為各種歧見,最有名的莫過於「割耳事件」了,終於讓這個計畫胎死腹中,對梵谷造成不小的打擊。
梵谷後期的精神和身體狀況惡化,他進入聖雷米的精神病院進行治療,並在此時創作了《鳶尾花》、《星夜》等作品。
這段時期,他開始使用大量螺旋筆觸,反映了他內心的精神壓力。晚期的《麥田群鴨》則透露出他心中的孤獨與焦慮。《杜比尼花園》則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後的作品。
最後的日子與自殺
梵谷最後的日子充滿了內外的壓力,他知道弟弟西奧面臨經濟困難,可能不再能資助他的創作,這讓他感到無比沉重,畢竟30多年,在他沒有收入的時候,一直都是依靠弟弟接濟來過生活。
作者推測,可能是為了避免西奧夫妻失和、不要再給弟弟壓力,所以梵谷最終選擇了自殺。據說在梵谷生命最後的幾個小時,當警察盤問他:「你沒有資格自殺」。梵谷虛弱地表示:「自己有權處理自己的身體,即便再來一次,我仍會做出相同的決定。」由此可見,他自殺並非精神失控,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梵谷是因為精神疾病自殺而死的」這樣的說法,在看完這本書之後也就似乎被推翻。
在梵谷胸口有一封沒有寄出的信,裏面就是梵谷給西奧的加油打氣,希望西奧不要放棄給梵谷的金援,也表示自己會再更節省顏料費,但不知什麼原因,梵谷最終沒有寄出這封信。或許是因為弟媳喬安娜的關係嗎?這我們恐怕永遠無法知道真相了。
梵谷去世後,西奧的精神狀態和身體也急轉直下,半年後就追隨哥哥的腳步離開人世。這對兄弟的深厚情誼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故事。梵谷的一生充滿了掙扎與困難,但他對藝術的熱愛和對底層民眾的同情,使他的作品充滿了強烈的情感。
心得
之前熟悉我的讀者,就了解我一向以投資的角度來看藝術(產業風雲:VIP 導覽團速看「2020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新概念作品(摘要))。
但這本《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梵谷最後的親筆信》,以中立嚴謹的口吻,讓讀者更深入了解了梵谷的內心世界和他與世界的複雜關係,梵谷並不是單純的狂熱藝術家或精神失常者,他是一位內心敏感且充滿憐憫的人,對世人、對生活有著深刻的愛與思考。可惜,在那個時代,希望好人有一個好下場,都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總有一天人們會了解我的作品價值,遠高於我現在的生活費和顏料」。這句話不僅指他的藝術價值,也讓我感受到他心中那種不為世俗所理解的堅韌與力量。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作品卻永遠閃耀在人類藝術史的星空中。
最後附上一張展覽《梵谷:尋光之路》照。
ISBN:9789865767631
叢書系列:藝術館What‘s Art
規格:平裝 / 440頁 / 16.5 x 21.5 x 2.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其他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