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事情在 10 年、20 年後仍不會改變?」 這是《一如既往》這本書想讓讀者思考的核心問題。本書作者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也是協和基金(The Collaborative Fund)的合夥人,繼暢銷書《致富心態》後的大作,透過 23 則人生小反思,搭配數據與歷史事件,讓我們重新審視風險、決策、成長與長期思維等關鍵概念。
Photo:Joanne Kuo
🔹 風險與預測的盲點
千鈞一髮:人生許多重大事件,其實都只是「差一點點」的結果,例如作者差點遭遇雪崩一樣,只要中間一個微小變因就能改變人生的走向。
真正的風險來自意想不到的地方:投資、生活、決策中,真正的風險往往來自於我們從未預料的地方,而不是我們已知的問題。因此,比起預測未來,更應該投資於準備。
極端事件發生的機率遠比想像中高:百萬分之一的機率,當母體夠大時,就變成必然。再加上現代社會壞消息更容易傳播,使得人們對未來的風險感知偏誤。
🔹 期望管理與幸福感
幸福來自於期望的調整:作者舉例,1950 年代看似美好,因為身邊的大家都一樣窮。但若用現代標準來看,那時的生活遠比現在辛苦,幸福感卻超越現代。這也說明了,幸福的關鍵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和別人「相對」的滿足感(《不反應的練習》:如何清除煩惱,找到有效的內心潔淨術?)
。
現實與期望的落差,決定了你的滿意度:無論是職場、財務或人生規劃,幸福感往往來自於如何管理自己的期望,而非實際擁有多少。
🔹 人性與決策的非理性
人們渴望確定性,而非精確性:大多數人不喜歡「可能性」,而是希望聽到一個篤定的答案。但現實世界往往不是黑即白,而是充滿變數。
最有說服力的故事,是你想相信的故事:人類偏好好故事勝過冷硬事實,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偉大的演講、成功的商業模式,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敘事。例如《人類大歷史》可能講了很多錯的數據,但因為故事引人入勝,所以讓人信服。
瘋狂的種子往往來自於平靜:《老子》有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過去的流行病因為疫苗與防疫而減少,使得現代社會對大流行的警覺性降低,結果 COVID-19 爆發時,世界措手不及。這與市場泡沫、金融危機的形成機制如出一轍——當所有人覺得一切風平浪靜時,危機反而已經悄然醞釀。
🔹 成功的陷阱與長期思維
當環境改變,優勢可能瞬間崩塌:競爭優勢並非恆久不變,即使企業擁有強大的市場地位,當環境發生變化,原本的優勢可能變成劣勢。像恐龍體型龐大,稱霸當時的生態,但環境劇變後,體積大反而成了生存劣勢。
長期成功需要耐心,但也要靈活:巴菲特曾說:「建立聲譽需要 20 年,毀掉只需 5 分鐘。」真正的長期思維,不只是「死撐」,而是在關鍵時刻保持彈性。
誘因決定行為:華爾街的投資人、影集裡的毒梟(Narcos),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決策,都是因為誘因驅動的。如果想改變結果,應該先檢視背後的獎勵機制是否導致了錯誤行為。
🔹 小結:從埋頭苦幹到抬頭苦幹
「什麼事情在 10 年、20 年後仍不會改變?」絕對不是像我一樣寫blog或拍vlog,這些大概率會被掃到歷史的塵埃中吧,呵呵。
這本書帶來的啟發,不在於提出全新的概念,而是幫助我們重新整理那些看似簡單,卻不容忽視的人生道理。過去,我們習慣於「埋頭苦幹」,努力不懈地朝目標邁進。但真正的智慧,或許是在適時「抬頭苦幹」,看清大局,調整節奏,才能在變幻莫測的世界裡持續前進。
ISBN:9786263556379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延伸閱讀:
讀書筆記:《2040世界未來報告書》,這樣未來會實現嗎?
書摘筆記:《底層邏輯:如何成為更厲害的人》